漆器是以木或其它材料做器形,經髹漆而成的器物,具有實用功能和欣賞價值。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認識漆的特性并能將漆調成各種顏色用作美化裝飾之用的國家。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會遺址中出土的一件距今7000年前的木胎紅色漆碗,揭開了中國漆器制造史上光輝的第一頁。
明萬歷 剔紅龍鳳紋盤
宣德時期,六字年號款多刻于器底或側面,再填金料,后期的明代器物亦以此為規范。但萬歷后期,如此器所刻的八字干支年號款漸超普遍。在已發表的萬歷漆器中,最早的干支年號為“乙酉”即1585年,其它干支則以十六世紀九十年代為多,如此器落“己丑”(即1589年)款者即是如此。
清乾隆 御制雕漆趕珠云龍紋捧盒
《清宮瓷器檔案》明確記載,乾隆二十六年十月初九日杭州織造西寧本身來京進單,(交圓明園)雕漆九龍捧盒貳對。
此類大型龍紋漆盒,存世罕見,本盒造型碩大,雕飾精致繁麗,出類撥萃,就有可能出自宮廷。雕龍雙目炯炯,獠牙鋒利,神態威猛,龍爪分張利落,龍須飄展;龍身披細麟,穿梭祥云,蒼勁矯健。龍游祥云江水波濤之上,威武雄健,氣宇萬千。
參閱:紐約蘇富比2006秋拍LOT0066
清乾隆 剔紅“仙舟寶盒”蓋盒
“仙舟寶盒”、“大清乾隆年制”款
蓋盒為子母口,圈足,器形規矩。盒面剔紅人物泛舟圖,一漁人閑坐,一文士吹笛,背景云朵縹緲,山巒疊嶂,布局緊湊,疏朗有致。盒側面作連續回紋,盒內及底部圈足內髹黑漆。蓋內書“仙舟寶盒”,外底落“大清乾隆年制”,皆為陰刻填金楷書款,字體工整。整體工藝講究,一絲不茍,是乾隆時期宮廷剔紅漆器的重要實例。類似寶盒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可資參考。